建设科技展馆 添彩“博物馆之都”
——访市人大代表王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博物馆之都”,推动文博产业发展。市人大代表、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副院长王铮认为,洛阳作为工业强市,重点科研院所多,大型工业企业多,科技创新能力强,应依托驻洛企业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科技博物馆,添彩“博物馆之都”。
“我市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经过多年发展,在各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品系列,形成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在各自领域处于国内甚至世界领先地位。”王铮建议,围绕加快建设“博物馆之都”,各个专业特点突出的大型工业企业和重点科研院所建设各自领域的专业博物馆、科技展馆等,一方面向市民特别是青少年传播科技知识,另一方面展示洛阳的工业实力、创新实力等。
本报记者 王妍
扶持返乡创业 助力乡村振兴
——访市人大代表潘海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我备受鼓舞。”市人大代表、偃师市顾县镇云海彩叶苗木种植基地总经理潘海云说。
潘海云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盘大棋”,必须呼唤“能人回乡”,让返乡青年人才来当“棋手”。洛阳有充足劳动力,政策环境逐步向好,配套设施齐全,为“能人回乡”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天地。
不少农村青年远离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外出务工,想回家创业又缺乏项目和资金。她建议有关方面能帮助他们选好项目,联系小额无息贷款,降低担保门槛,搭建产品销售平台,让他们实现在家门口赚钱养家,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 常书香
培养专业技能人才 助力地方经济发展
——访市人大代表秦爱花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重任。市人大代表、市职业技术学院戏曲艺术学院副教授秦爱花认为,职业教育是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立足地方经济、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秦爱花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近年,我市实施“河洛工匠计划”,发展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技工)院校,建设市级特色专业,但目前我市一些职业院校设施陈旧,优质师资力量有限。因此,她建议职业院校发展乘势而上,在硬件设施更新、教师人才培育等方面下大力气。
秦爱花说,我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非遗”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人才这一重要载体。建议对职业教育优质资源进行整合,加强“非遗”等文化相关专业设置,着力培育“非遗”专业技能人才。
本报记者 赵佳
优化幼教师资 发展普惠教育
——访市人大代表王小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为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市人大代表、新安县幼教中心总园长王小丽说。
目前,我市幼儿园普遍存在师资缺口,严重制约了幼儿教育优化发展。王小丽建议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落实机构人员编制,采取区域内合理调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保障教师队伍和谐稳定;要完善幼儿园教师培训制度,tpwallet官方网站通过提高准入门槛、改进考核办法、完善激励机制等, tokenpocket官网下载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要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整体提升全市学前教育品质,让幼儿园教师也能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为洛阳教育发展作出新贡献。
本报记者 智慧
推动医疗“触网” 建设健康洛阳
——访市人大代表闫亮
“互联网+医疗健康”已成为卫生健康领域一大热词,发展前景看好。市人大代表、洛阳5111医院院长闫亮认为,通过医疗服务“触网”,医护人员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患者也可以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缓解“看病远”“看病难”问题。
闫亮建议我市有关部门支持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加大“互联网+”医学教育和科普服务力度,提升居民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等延伸;健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分级诊疗信息系统,推动各级各类医院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检验检查结果的共享,让优质医疗资源更广泛地惠及人民群众,助力建设健康洛阳。
https://www.txxahg.cn本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加强农村党建 助力乡村振兴
——访市人大代表马其祥
“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扎实,成绩令人自豪,谋划令人鼓舞。”市人大代表、孟津县常袋镇马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其祥表示,要深化乡村治理,建设文明和谐农村,助力乡村振兴。
马其祥说,近年,马岭村“两委”坚持廉洁服务群众、以德治促和谐、用法治保稳定,营造了和谐稳定的乡村环境,使该村迈上了发展快车道,还获得了好几项“国字号”荣誉。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稳定,乡村稳定必须加强乡村治理。”马其祥建议加强农村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持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以此推动乡村治理;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把全体村民凝聚起来,为群众树立文明乡风的标杆;用法律法规约束党员干部行为,推动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切实把群众的事放在心坎上;丰富农村先进模范评选活动,广树身边榜样,传播正能量,营造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文明和谐乡风。
本报记者 申利超
建设书法博物馆 构建文化高地
——访市政协委员刘灿辉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书法的主要发祥地,留下了大量书法遗存,对中国书法史影响巨大。市政协委员、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刘灿辉建议加快建设书法博物馆,构建全国书法文化高地。
刘灿辉认为,洛阳书法文化深厚,书法资源丰富,书法传承效果显著。我市应抓紧建设“中国魏碑书法博物馆”,进一步提升文化影响力。
刘灿辉建议以龙门石窟“龙门二十品”系列、“北魏皇家墓志”系列书法为主,“王铎书法刻帖”“千唐志斋”书法遗存等为辅,开展全国性的魏碑及碑帖展览、研讨、出版活动,展现洛阳深厚的书法历史文化底蕴;加强与国内相关高等艺术院校、研究机构联系,延长书法文化产业链条,开创“中国书法之旅”及促进相关文化产业发展,把书法打造成洛阳又一张文化名片。
本报记者 常书香
引进应用型人才 支撑转型发展
——访市政协委员霍枫林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推动洛阳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市政协委员、市侨联副主席霍枫林说。
加快构建“565”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中小微企业发展动能,迫切需要一大批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支撑。
霍枫林建议我市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应用型人才培育力度,积极引进沿海地区乃至德国等制造业强国的应用型人才培育院校、师资团队,加强本地职业技术院校师资力量,进一步整合资源;同时不断优化应用型人才在薪酬、住房、医疗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服务,加大对外地洛阳籍应用型人才的引进力度,让更多优秀的洛阳籍人才回到家乡、建设家乡。
本报记者 李梦龙
发展智能教育 助力脱贫攻坚
——访市政协委员韩磊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尤为重要。”市政协委员、河南尚冶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韩磊说,今年他的提案重点关注智能教育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问题。
近年,韩磊在我市多个贫困地区调研,发现一些农村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生源大量流失、学校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对于贫困地区来说,‘穷’教育就是‘穷’未来。”韩磊建议,我市应大力发展智能教育,重点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
韩磊建议,我市应充分利用“三通两平台”,由政府出资、社会资本参与购买优质课程等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我市教育部门应组织更多优秀教师参与优质课程视频录制,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此外,我市还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教师使用新媒体设备的培训力度,提高贫困地区学校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李梦龙
搭平台筑巢引凤 助人才创新创业
——访市政协委员李延科
人才是第一资源,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市政协委员、洛阳盛嘉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延科认为,我市出台“河洛英才计划”等一系列政策,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等提供机制和资金保障,取得了积极进展。
李延科认为,应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企业的能动性,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引才格局,促进落户人才团队成果转化,让优秀人才安居兴业。
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等机构是承接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有效平台。李延科建议我市加强这些平台建设,更好地筑巢引凤;同时为进入这些平台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或团队提供厂房租赁、人才招聘、环境评价、金融支持等方面的优惠和服务,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强劲动力。
本报首席记者 张锐鑫
依托品牌建设 推介城市文化
——访市政协委员王磊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市政协委员、喜唐(洛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磊说,实体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了产品品质要过硬,还必须充分用好互联网平台。
“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好企业运营的同时,本土企业还承担着宣传洛阳、推介洛阳文化的社会责任。”王磊说,洛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互联网环境下企业发展最坚实的精神文化后盾。企业在品牌建设和产品开发中应突出洛阳元素,把洛阳的历史文化有效地融入产品和品牌中,在通过互联网平台提升实体企业关注度的同时,以企业文化、产品口碑为载体,将洛阳文化更好地传播出去。
王磊期待,通过大家的努力,洛阳能够借助各种互联网渠道,推出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互联网文化新产品,在城市转型发展上取得更大成就。
本报记者 智慧
综合利用秸秆 防治大气污染
——访市政协委员陈静晓
“乡村振兴不能忽视环境保护。”市政协委员、洛阳钊隆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静晓建议加大秸秆转化利用力度,减少秸秆焚烧污染,助力大气污染防治和乡村振兴。
陈静晓说,我市部分乡村还存在大量玉米秸秆堆放在田间地头、公路沿线、村庄附近的现象,影响村容村貌、路容路貌和居民生活环境,存在焚烧隐患。
陈静晓建议政府相关部门拓宽秸秆利用渠道,疏堵结合治理焚烧;加大扶持力度,实施扩群增量工程,增加牛羊类草食家畜存栏量,消耗农作物秸秆;加大财政对企业制作青贮饲料及购置相关机械的补贴力度,引进建设专门的青贮饲料制作厂家和农作物秸秆再利用项目;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加大秸秆还田力度,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实施农作物秸秆还田,持续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发展。
本报记者 申利超
本版图片由记者 刘冰 李卫超 鲁博 摄
热点资讯